BVI Stanley Co., Ltd.

2011 年 02 月 11 日

白銀帝國

Filed under: Uncategorized — Stanley Huang @ 3:11 上午

    1980年至2000年,長達20年的大熊市讓黃金和白銀被人遺忘。在近幾年貴金屬市場漸趨火熱之後,黃金和白銀重新進入投資者的視野之中。白銀比黃金更稀缺,約30~40%的消費量用於工業用途,Conductive silver paste 是太陽能電池的電極不可或缺的原料,碘化銀則是目前最好的一種人工降雨劑。至於市場商機更大的 RFID,未來也要用到銀材料。歷史上,白銀就是貨幣,無論在中國、美國、英國都一樣。白銀在美國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,這個歷史傳承和慣性是存在的。So here is the thing, 2009年以來黃金多次走強而白銀波動較小。黃金與白銀曾經的歷史比價是1:16,現在為1:60。白銀相比於歷史價位偏差了4倍,顯然是個價值窪地,未來上漲空間更大。


Gold to Silver Ratio 

    Silver prices 節節走強,從12美元以下低位升至12.76美元/盎司,高至12.93美元,最大升幅也達到了8.4%,為近半年來罕見。白銀投資由此風生水起,市場成交量大幅度放大,上海金交所T+D品種週五成交量高至1億元,為上周平均成交量的2倍。近30年以來,黃金與白銀的平均價格比例為52.7,比價一般在45~55倍的區間波動;72以上的比例關係,30年內只出現過2次。為此,任何高於或低於這個比例的狀態,中長線來看都會向這個比例靠攏。

    那麼,如果金價保持900美元不變,白銀價格就至少應該上升到16.4美元(900除以55倍)才趨向常規比例關係,也就是說,相對目前12.8美元的價格,白銀可能至少還有28%的升幅。觀察白銀與黃金的價格走勢,我們注意到,2007年9月開始的黃金大牛市行情是由國際金融危機所推動的,但白銀在此之後的走勢卻越來越跟不上黃金的步伐。由於白銀與黃金間牢固的聯動關係,黃金/白銀比率(SGR)常常用來比對雙方價差波動,以及其中隱藏的投資機會。SGR是用黃金除以白銀價格得出的結果,在經歷2010年下半年令人矚目的漲勢之後,目前紐約COMEX白銀黃金期貨價格的SGR在 49左右。雖然這一比率已經由2010年初的70大幅下降,但仍然高於歷史均值,因此接下來白銀還有補漲需求。


Physical Silver

    實物銀條雖然購買方便,卻沒有完善的回購管道;至於紀念型銀條,不具備通貨屬性,長線增值的潛力較小。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不妨試試白銀T+D,而穩健型投資者最宜收藏銀幣。 中國搞爛了自己的收藏市場,連80年的貴州茅臺年份酒酒瓶回收價都能高達1萬元人民幣以上,而買家幾乎都是假酒製造者。鑒於古銀幣也假品充斥,Stanley 只投資美國鑄幣廠(U.S. Mint)的基準1 ounce 美國鷹揚銀幣。這種銀幣在國際間流動性較好,使用 eBay 和 PayPal 你可以在190個國家出售,支援超過20種貨幣的跨國結算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許永遠無法落實超主權貨幣的夢想, but we can!

白銀T+D



    這是在中國市場上交最為活躍的方式,卻也是 Stanley 不建議參與的投資模式。推出白銀 T+D 業務的上海金交所其實是有所防範的。因為白銀T+D採用的是保證金交易,一般資金放大比例為6倍左右,比如客戶投入1萬元可以買6萬元的白銀,一旦銀價上漲10%,客戶的收益也將放大6倍,達到60%,但如果銀價下跌,客戶的損失也同樣放大6倍。銀價飆漲時,金交所還可以下發通知將會員銀行的白銀T+D合約保證金比例由12%調整至15%,白銀T+D合約漲跌停板比例由7%調整為8%。銀行當然也會將客戶保證金比例上調到更高。這樣假如銀價暴跌,投資者就有可能因爆倉而血本無歸。

  
    中國是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,今年9月更是大增618億美元,截止9月底以2.273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,與去年底1.946萬億美元相比,增加了16.8%。並不止于中國,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是吸收美元的海綿。各國中央資料顯示,9月份亞洲外匯儲備激增1116.3億美元,達到創紀錄的4.96萬億美元。
 
    作為全球通行的支付手段,現在的美元與當初的白銀性質是一樣的。自從明代以後全球海外貿易大通道打通之後,形成了一條白銀交易鏈條,鏈條的終端在中國,有如下形成通道:一是從西班牙屬美洲流往馬尼拉,從馬尼拉流往中國;二是葡萄牙、荷蘭流往日本長崎、澳門,轉向中國;三是經由英國、印度流往中國。隨著西班牙菲律賓殖民地的鞏固和在明帝國海禁的結束,中西之間貿易也迎來了全新的時代—馬尼拉大帆船時代(1573年—1644年)的來臨,在英國艦隊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,在國際貿易中,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地位。
 
    中國獲得的白銀之多使得中國富得遍地流銀,西班牙人抱怨“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”。從1571-1821年間,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索之多,其中絕大部分(或說1/2、或說1/4)轉輸中國。有些外國學者則估計美洲白銀總產量的1/3-1/2都流入了中國。僅1631年一年,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,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(1403-1434年)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.1倍,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.8倍。
 
    整個18世紀,中國對英國貿易「一邊倒」,當時每一艘英國船的貨物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從英國載運出來的白銀。以1751年四艘英國船為例,所載白銀價值119000鎊,而貨物僅10842鎊。以至於英國政府不得不下令,凡往中國的貨船,必須載有10%以上“英國出產、生產或製造”的商品,但直至18世紀中葉沒有一艘船能做到。自1792-1807年,東印度公司從廣州運至倫敦的貨值27157006鎊,運往廣州的貨值只有16602388鎊;1765-1766年度該公司付出為商品輸入值的202%;至1785-1786年度,該差額升至328%,差額均由中國人只認的白銀填充。直到英國人說明出鴉片,情況才出現逆轉。
 
    應該承認,獲得白銀甚至獲得全球的大部分硬通貨是一種能力。當時中國沿海地區的產品是世界走俏商品,從福建的瓷器到蘇南的棉布,行銷世界。可以說,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出口產品生產區,僅憑這些產品,中國就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白銀輸入地。正因為如此,中國經濟史上才有“明末資本主義萌芽”的重要課題。 但是,中國沒有改變制度利用白銀創造財富的能力。中國的出口貿易區從未突破東南沿海地區的狹窄範圍,宋代的小說中就有福建商人下南洋的記載,到了明末,我們仍然看到相同的記載。中國狹小的商業區被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包圍,略有風吹草動,這些商業區就迅速被剿滅,直到最後被剿滅乾淨,不得不重頭再來。即便在貿易區內部,其保有財富與制度仍圍繞土地運轉。如明末從北京致仕退休的高官如宰相徐階等人回到富庶的江南地區,斂財之途是大肆購買、強佔良田,縱容豪僕搶掠,導致民變屢生。
 
    雖然在蘇州、松江等地,我們看到了完整、較為細分的貿易鏈和產業鏈,有專門從事訂單的人、有專門開廠生產絲織物的企業主、有提前預支貨款的方式,所有這些都星星點點閃爍在歷史的斷片中,沒有成為制度性的財富生成方式得到傳承,社會的制度根基仍附著於土地市場,附著在農產品身上。原因就是筆者所說的支撐朝廷運作的稅費制度,因為朝廷的賦稅來源是農民與農業稅,所以從道德上矮化所有與商業有關的人士,維持龐大的納稅群體,逼迫商人恢復小農身份,以鞏固帝國的經濟基礎。財富的創造者不能成為財富的享用者,更不能制訂財富的創造與分配制度。如果沒有鴉片戰爭,中國能夠逐漸走向商業工業立國之路嗎? 清朝不能。在上世紀初的一戰以後,中國有很大的機會,但當時中國缺乏統一的政權。
 
    西班牙存在白銀詛咒,他們在南美獲得巨額白銀之後,物價飛漲、國內窮人極度貧困而權勢者窮奢極欲,他們熱衷於奢侈品消費,當時沒有瑞士名表和義大利時裝,西班牙統治者得到的是南美的寶石、東南亞的香料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。為了保持白銀優勢,西班牙王朝不得不窮兵黷武。中國同樣存在白銀詛咒,明末後期貧富差距分化到令人髮指的程度,西北旱災人吃人,京都與蘇南的官員地主揮霍無度。權勢階層在每個消費細節上刻意與普通民眾保持距離。當時關於精緻消費的筆記體記載層出不窮,從食物到首飾,無所不用其極。
 
    現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美元儲備國,這是一種依附於出口能力之上的財富創造能力,恍惚白銀時代回歸。但賺取儲備的能力,迄今尚未轉化為制度創造力,更沒有將東南沿海的商業信用文化推廣至全國,反而將官場的行政性商務邏輯行銷到各地,反而由國企的官場文化主導了市場的行為。擁有足夠多的硬通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,但不是關鍵因素,要打破白銀或者美元魔咒需要的是制度性的創新能力,需要的是對市場文化的尊重。股票投資上,我們看好台灣的 precious metals 回收精鍊大廠光洋科。該公司不僅擁有白銀、白金和黃金的國際認證,也擁有「上游」與「材料」端的雙重優勢,目前正規劃切入太陽能導電銀漿與 RFID 領域,並開發白金觸媒,甚至與國際級的銀行合作成立「黃金發貨倉」,發揮貴金屬回收大廠的優勢。以當紅的太陽能導電漿來說,光洋科已有提供銀粉給全球前2大的太陽能銀漿業者,是否要做到「銀漿」則在評估當中。

    Up until now,  危機沒有結束,美國整個負債占GDP的比重依然非常高。每次印鈔票,黃金都會達到歷史新高。美國哈佛大學一個教授提出黃金可能漲到每盎司10000美元,論斷黃金是否會漲到10000美元並無意義,但你要知道這是美國的一個長遠戰略,因為當美元一步步衰落的時候,沒其他路可走。比起黃金,銀價總是較容易被嚴重低估,2010年白銀全年大漲82%,遠超同期黃金30%左右的漲幅。如果銀價突破每盎司50美元,就意味著它將超越1980年的高點。被稱做是「窮人黃金」的白銀也曾是 Warren Buffett 的得勝之所。20世紀90年代末全世界都在熱炒互聯網概念,巴菲特開始持續買入大量白銀,最多時其頭寸占到市場總持倉量的1/4,白銀價格從5美元/ounce上漲至15美元/ounce,巴菲特在白銀市場的斬獲不輸股市。

袁大头

俗稱的袁大頭是銀幣收藏的入門款,在2011年2月漲破千元人民幣

發表迴響 »

目前沒有留言。

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. TrackBack URI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.